媒体专业资料搜索
相 关 文 章
最 新 文 章
- [经营]浅析商业动画的艺术性与商业性
- [经营]谈传统二维动画与三维动画技术
- [经营]三维动画技术在固体物理学教学
- [经营]三维动画技术与三维虚拟技术探
- [杂谈]媒体创新与渠道变革
- [杂谈]媒体创新与渠道变革
- [经营]中国未来10年的新媒体趋势与
- [杂谈]新媒体这么屌,酒商你知道吗?
- [杂谈]三招让媒体站着把钱挣了!
- [经营]纸媒不老 变革前行
- [杂谈]论新媒体时代电视的媒体价值
- [杂谈]广告主电视广告预算逐渐向在线
- [经营]新媒体太热:或是另一个危机或
- [经营]纸媒的时与命
- [杂谈]药品专题广告停播后—城市广电
- [经营]对城市电视台几种经营管理模式
- [经营]城市广电台如何实施经营创新系
- [杂谈]传统纸媒转型之路
- [杂谈]报纸广告经营策略探讨
- [杂谈]纸媒风光不再,媒体人出路何在
当前位置:中国广告人网站--->媒介宝库栏目--->媒体杂谈-->详细内容
与陈凯歌离婚的互动媒体执行官
作者:佚名 日期:01-3-29 字体:[大] [中] [小]
-
洪晃虽然是陈凯歌的前妻,但这次采访绝不是因为陈凯歌。洪晃现在是互动媒体集团首席执行官,留着一个娃娃头的发型,配上一张圆圆的娃娃脸,开怀大笑时 就像孩子似地爱用于挠耳朵根,回答问题时就用左手托着下巴,一副深思的神态,但依然掩饰不住眉宇间孩童般顽皮的样子。
从名门到“痞女”
洪晃出身名门。外祖父章士钊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。母亲章含之也是位出色的女外交官,曾写下轰动一时的《我与乔冠华》一书。洪晃就是 这本书中的“妞妞”。
出身在这样一个家庭,洪晃从小就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。她说,我生下来条件就很优越,我没有任何不成功的理由。所以
1974年,中国甫入联合国,中美关系得到改善之时,我国公派了一批小留学生赴美求学。洪晃就是其中的一名幸运儿。于是,12岁的洪晃离开北京来到纽约,在美国读完了中小学和大学。并自那时 起打下了深厚的英文基础.
所以洪晃说,正是因为发现美国的教育把我教育成没有组织没纪律随心所欲,属于为所欲为的那种孩子,我妈妈就放弃了让我做任何与官方有关的事 的念头。
直到今日,她仍坦率地他说她的外祖父新出版的一套文集,母亲建议她读读,可她根本就看下下去。她说自己的古文底子太差,实在看不懂。
尽管有这样的家庭背景,但她的思想从来就没有什么“框框”’,她按自己的意愿生活,于是,她毅然地辞去那十风大体面、高高在上的首 代职位,她义无返顾地和陈凯歌离婚。洪晃说,如果事证明我活得没有我家人那么成功并不说明我活得不好,并不是说我糟蹋了这一辈子,并不说明我不值得。因此到现在为止,我活得辽是 比较自由自在的,我一直在按自己的个性恬,过我自己想要的生活。
尽管洪晃挺怕别人提到她是 章含之的女儿,但她还是发自内心地敬佩母亲。她觉得母亲从未给过她什么压力,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关心着爱女,通过洪晃的朋友了解她的想法。虽然母亲一直希望她能生养一个孩子,但她最近告诉母亲,她决定不想要孩子了,母亲说了句“随便你”。洪晃带着由衷的钦佩赞叹道,真的,我妈真是 越来越开明了。
再比如,她毅然地辞去那个风光体面、高高在上的首代职位。再比如,她义无返顾地和名人(陈凯歌)离婚。洪晃说,我自己也给了自己很多压力,但是 后来我意识到,如果事证明我活得没有我家人那么成功并不说明我活得不好,并不是说我糟蹋了这一辈子,并不说明我不值得。因此到现在为止,我活得还是 比较自由自在的,我一直在按自己的个性活,过我自己想要的生活。
洪晃自嘲地称自己这种自由不羁的个性为“痞女”。
对赚钱的手段更感兴趣
洪晃中学毕业以后,考入美国久负盛名的七大女校之一Varssar学院,学习国际政治专业,成为罗斯福夫人、凯瑟琳.肯尼迪夫人的校友。洪晃不无得意地说,七大女校各有性格,比如希拉里.克林顿读的那所学校,擅长培养特别专业特别能干的女强人。我们这所学校培养的人大都像我一样沾点艺术 气质,比较独立也比较自由散漫。包括我后来回国进入文化圈子办起中文杂志,也是由这个母校所赐。
洪晃不是目的心特别强的那种人,她属于兴趣性特别强的类型。她说她特别成功和特别失败的地方都取决于这一点上。做事情比较情绪化。
25岁时,洪晃已是一家外资企业南京代表,年薪高达七万美金。用她的话来说,在80年代中期那会儿,这种薪水都可以买大楼了,但一个二十 五、六岁的女孩子,又是在那样一个年代,拿着这种工资会有一种荒谬的感觉。
现在回忆起那时的生活,洪晃觉得要是发财发得晚一点,也许她对钱会更尊重些。但在那个年龄,在洪晃的心目中,一次轻松愉悦的朋友聚会远比这个在当时 可称得上是天文数字的年薪更具吸引力。至今,洪晃仍然认为那时的生活很刻板很乏味。每天的生活就是被FOB啊,信用证啊,谈判啊,合同啊包围住,天天都要和别人喝夜酒、应酬、催款、陪人家去卡拉OK啊,我觉得自己已经快死掉了。
洪晃清晰地记得一个周日,她要去谈判,在一个“大奔”的车后座,她突然间开始哭了起来。她觉得自己像一个四五十岁的老女人,生活已经过去了,挣一把一把的钱,坐着一个“大奔”,大礼拜天什 么“他妈的”屁事不干,去“他妈的”谈判去。说到这,洪晃的言谈举止流露出近乎于男人般的果敢和豪爽。
也许是了Varsser学院的浸泡,也许是洪晃天生的性格全然,她在1996年年辞去了年薪18万美金的首代职位,与情趣相投的朋友一起投资了美国文特出版公司。这个公司的所有投资人都是 留过学的华人,大家都想为中国的文化做一点事情。
洪晃说,赚钱当然是基本的生存问题,我也跟钱没仇,但当我老了时,我希望我能告诉我的孙辈我曾经做过点令我自己感到自豪的事,而不是 说这辈子就追求个百万亿万富翁。其实谁都对钱感兴趣,但我对赚钱的手段更感兴趣。
就在洪晃成为一名出版人还没几天,劲头十足的时候,一位台湾人对她说,你知道吗?要想让谁破产,就让他投电影;要想让谁日子不要过,就让他投杂志,要想谁穷一辈子,就让他投画廊。
洪晃在被逗乐的同时也意识到自己正面对着一个大的挑战。但她认为国内必须得有一本本土杂志,她愿意努力去做,而且也有这个信心。最重要的是 ,她正在做的是从心底里喜欢的事。
情感的一次失败
洪晃经历了三次婚姻,陈凯歌是她的第二个丈夫,她的第一个丈夫是美国律师。洪晃现在的先生是一位法国人,就职于上海法国领事馆。洪晃是 在1986年和陈凯歌走到一起的。当时洪晃正处于对她而言极为乏味的外企首代的生活模式中。认识陈凯歌等一批搞艺术的人,洪晃有一种被解放被解脱的感觉,因此经常在一起玩。
两个人结婚时,陈凯歌正处于拍《孩子王》的后期阶段,还没有真正像现在这样成名。他们离婚是在《霸王别姬》康城得奖之后,正是陈凯歌大红大紫的阶段。
洪晃淡淡地说,其实离婚之前,他们已经分开了。之所以分开,是因为他看着我难受,我看着他也难受。既然这样那就别在一块儿过了。
洪荒觉得跟一个名人离婚,在中国许多人看来,也许使不得了的事情.直到我离婚后,很多朋友看到陈凯歌做了点什么事,都会主动给我大一个电话说,你看见了吗?凯歌怎么怎么了......。我觉得特别荒谬,如果跟一个平凡人离婚,就不会有这些事 了。说起陈凯歌,洪晃说:“这是一大误会。我们的性格根本水火不容,恋爱归恋爱,其实当个情人挺好,一不小心当了夫妻。”“嫁了陈凯歌对我来说是 个锻炼,他是个性格极强的男人,他锻炼我怎么保持我的性格。”洪晃在杂文《男人分两截》中说:“男人分两截,上半截是修养,下半截是 本质。女人嫁给一个男人大部分是因为他的上半截,男人一般也不愿意暴露他的本色,特别是在女人面前,总是先把体面的上半截摆出来,把他的本色藏起来。”
这个离婚的决定,是洪晃经过认真考虑后主动提出来的。她说这个决定也不是特别容易做,但大家的幸福毕竟是最重要的。她笑着说,我也怕别人的闲话,但我对自己说,你必须按自己的想法活,我是 比较能豁得出去的人,人总有一张嘴,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去吧!毕竟一日夫妻百日恩,我不爱记恨他人。走过来了就念一点别人的好。再说,两个人的婚姻的失 败,是两个人对这份感情不够珍惜才出现的问题,两个人都有责任。
回顾过去,洪晃认为最难受的事情就是面对感情分手后的那段调整恢复的时期,你必须面对这不是别人的错,这就是你自己感情上的一次失 败。
经历了红尘情爱后的洪晃,依然保留着女学生时代的纯真和年轻时代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的浪漫。人到中年的她现在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。洪晃现在的先生是 一位法国人,比她大十二岁,就职于上海法国领事馆。她们相恋九年,结婚四年,现在平稳安宁地过日子。洪晃由衷地说,他对我很重要。
洪晃在认识了现在的先生之后为自己找到了文化上的定位。结束了在中美文化之间飘荡的感觉。不过,洪晃和先生如今也是京沪两地劳燕分飞,洪晃对此也很不安。她说,也许因为我父母是 离过婚的,我也是离过婚的,所以我的家庭慨念比较薄弱。我并没有把家庭放在生活的第一位。有时想重视它,可是做不到。
尽管为了事业忙得团团转的洪晃无暇照顾自己的家庭生活,但性情率真的洪晃告诉我,她会做一手拿手的好菜,中、西餐都不在话下,她下一步的打算正准备利用业余时 间学习做烤箱里的食品。但自从开始负责网站,吃了三箱方便面的她竟在短时间里长胖了6公斤。
古语说“四十不惑”。现在洪晃的身份是《世界都市》杂志的出品人。走过四十岁的交叉口,洪晃认为现在的她才算找准了最合适自己去走的一条路。